|
:::
|
現在位置:首頁 > 脊椎疾病介紹 > 揮鞭症候群 |
|
|
|
|
|
揮鞭症候群 |
|
揮鞭症候群大多發生於坐在行駛或停駐中交通工具上的人,被行駛中有些速度的另一交通工具由後撞上,造成頸部與頭部因為重量支撐性質不一,而有頭部急速向後接著又立即回彈,是車禍時最常發生於乘客身上的情況。
原因為頸椎在整條脊椎當中是活動度最大的部份,不論是胸椎或腰椎都無法像頸椎一樣可以前後左右大幅度地轉動,再加上頸部並未受到安全帶的束縛作用,只要車子一受到撞擊,乘客的反作用力容易造成頸部如抽鞭般甩動,因而導致傷害 (Whiplash Injury of The Neck)。 |
|
症狀 |
|
從解剖位置來看,頸椎的構造相當複雜,除了骨骼,關節之外,還有脊髓、神經、脊椎動脈等穿梭其中;此外,還有肌腱、韌帶、以及多達二、三十條肌肉層層疊疊、互相影響。
在正常的情況下,位於頸椎關節間的椎間盤會如避震器般吸收頸部活動時所產生的壓力,保護頸椎不受傷害。但是,如遇過度使力或是外力太大時,尤其是讓頸部無法控制地如抽鞭般甩動,就可能立即對頸部造成肌肉拉傷、韌帶鬆脫、骨骼破裂、關節移位、神經壓迫,甚至脊髓損傷等等,危險性不可小覷。 |
|
診斷 |
|
然而,除了肌肉拉傷外,其餘的頸部傷害多可透過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找出問題、對症治療。反而,由於頸部肌肉數目較多,且深深淺淺、錯綜複雜,因此很難透過任何檢查找出是那一條肌肉受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往增加了治療上的困難度。
而且,儘管只是肌肉拉傷,根據臨床統計,半數的傷者在車禍後的半年至兩年半的期間,會有所謂「車禍後頸部疼痛症候群」,也就是斷斷續續出現頸部僵硬、疼痛,甚至不能動的情況,尤其是遇到天氣變化、疲累、壓力大時,症狀更為嚴重,容易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
因此,當頸部受傷時,不論傷勢輕微與否,均應立即固定患部,儘速就醫,並在即性期過後,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如此一來,不但可以減緩疼痛,還可以降低車禍後頸部疼痛症候群、頸椎關節變形或磨損等種種後遺症的發生。
可能會有的併發症包括反射性疼痛(頭疼、手臂痛)、視力問題、眩暈、吞嚥困難、憂鬱症、焦慮症(賠償問題、擔心預後)、椎間盤突出增加神經根疼痛、原有潛在的骨性關節炎出現症狀。
處理方式,首需檢查已確定頸椎骨頭、脊髓、頸椎神經根沒有問題,再來考慮治療的目標與方式。
目標以經由處理上與心理上的成分,達成恢復無痛而完整的頸部活動範圍;早期返回工作崗位;鼓勵減少不必要的頸圈使用與法律訴訟,因為在大舉興訟的美國,這種情況常造成因為法律訴訟與要求賠償的關係而長期帶上頸圈和請病假。 |
|
治療 |
|
治療方式,包括建立醫病關係,固定看診一位醫師,不要到處就醫;充分解釋病情,再三保證無礙,並做好患者衛教;讓患者有心理準備,大約會有兩週的情緒受影響;充分休息:頸圈使用已兩天為原則,不要太久,因為容易產生依賴性;定時服用輕型止痛藥一乙醯胺酚;短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約兩週;儘早開始輕緩頸部運動;可以小心地幫病人施行頸部被動運動。 |
|
復原 |
|
值得注意的是,護頸雖然確實可幫助頸椎的固定,但長期使用下來,可能會造成頸部肌肉萎縮無力、肌肉更加僵硬等問題,導致一脫下來稍微一動脖子就容易扭傷。所以,除了韌帶鬆脫與關節移位等情形,經醫師處方而必須較為長期使用護頸外,頸部受傷的患者最好每兩個小時脫下來休息一下,一至兩週後開始減少使用時間或為閒歇性的穿戴為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