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椎間盤切除術 |
|
椎間盤切除術介紹 |
|
背部手術中最常見方式之一,就是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切除術是將相鄰兩椎體間之可動、具彈性的盤狀物去除掉。椎間盤的功用,有如衝擊吸收器,可保護大腦及脊柱免除因身體運動所產生的衝擊震動。 |
|
目的 |
|
在美國,每年約有15萬人接受椎間盤切除術。此手術針對有背痛症狀持續至少6週以上,加上保守治療無效,且病因是不正常的椎間盤所引起。此外手術亦矯治因腰薦椎神經根受壓迫而產生之下肢無力或腸胃、膀胱等機能異常的症狀。
當人類逐漸老化,脊椎的椎間盤會產生退化、乾燥和纖維變性斷裂等現象。最後,椎間盤會產生氣泡狀的隆起,進而壓迫脊神經,引起疼痛。此現象稱為"椎間盤脫垂"。倘若椎間盤病變而壓迫神經,引起肌肉無力或影響腸胃、膀胱功能,此時考慮立即實行椎間盤切除術。此手術目的是嘗試藉由移除椎間盤的中央髓質或其全部,來緩解神經根之受壓迫現象。倘若必須切除多節椎體的椎間盤,會使脊椎呈現不穩現象。此時,手術者會採取脊椎融合術,過程是在切除椎間盤的二或多節椎體上,使表面骨質粗糙化,促進彼此融合。條狀的移植骨取自病患本身的腿部或髖部,可用來促進椎體融合。脊椎融合後,可減少疼痛,但相對地也會降低脊椎的可動性。
|
|
手術過程 |
|
手術是採用全身麻醉,使病患呈現睡眠狀態。手術的範圍是在後背部,神經外科或骨科脊椎醫師經由切口進入脊髓腔,進而將脊硬膜及脊神經束(馬尾)輕撥至一旁,此時使椎間盤呈現眼中。如果椎間盤已有部分凸出至脊髓腔,則手術可輕易切除之。但是椎間盤若變成碎片狀部份剝離或呈現多處隆凸起,則手術者會切除隆凸處或碎片;其餘之椎間盤則保留至原椎間位置。 |
|
術前準備工作 |
|
因手術過程會導致病患體內水份乾涸及處於睡眠狀態,故在術前一小時為病患打上點滴。 |
|
術後照料 |
|
術後,病患須平躺及俯臥,且維持此姿勢達數天之久,期間中,可短暫改變姿勢只因避免褥瘡。可能會有少許背部疼痛或僵硬現象。
病患應睡在堅實的床墊上,而且避免腰部產生彎曲,避免拿重物及長時間坐立不動(例如長時間開車)。
通常在接受椎間盤手術後第四至五天,病患便可出院。
但是病患必須遵守下列原則:
- 避免坐姿超過15∼20分鐘
- 須坐立於有靠背的椅子
- 避免彎腰,扭腰或舉重物
- 一開始時可緩步行走(室內或室外皆可),然後行走距離可慢慢增加。
- 術後兩週,可從事跑步機運動或緩慢的游泳
- 再經過四週,便可從事持續性之運動
- 若背部或腿部有感疼痛或不適,則運動或工作量須馬上減緩或停止。
|
|
危險性 |
|
所有手術皆因心、肺功能或麻醉本身帶來某些危險性,只是機率極小吧!(因全身麻醉所導致的致死率約1:1600)
椎間盤手術最常見的危險併發症是術後感染,機率約1∼2%。接下來的危險性,便是下背部的神經損害或是椎間盤前方的大血管損傷。有時,會發生術後患肢仍有少許酸麻或逼尿肌功能受損,但此現象是椎間盤壓迫神經後,所造成之必然結果,而非手術本身所致。
椎間盤切除可使90%的患者達到緩解,但仍有某些病患術後疼痛無法根治,此仍決定於病患症狀產生多久後才接受手術治療或是有其他因素。 |
|
術後效果 |
|
術後約五天,大多數病人即可出院。術後在家中恢復約四至六週,病患可重新開始一切日常活動,包括工作。
只要正確的評估病患病情,仍然有很好的機會將椎間盤成功切除來減緩疼痛。 即使病患已年邁六十,椎間盤切除術對於87%的患者,仍有令人滿意或極佳之術後結果。椎間盤切除術可同時緩解背部及腿部之疼痛,但最大成效仍在於緩解腿部之疼痛。 |
|
|
|
|
|